涌溪火青

原產地安徽
安徽省涇縣火青茶葉專業合作社

- 產地市縣:安徽省宣城市涇縣
- 產品大類:種植業類
- 產地小類:茶葉類
- 地標證書編號:AGI00613
- 地標認證時間:2011
- 品質特點:墨綠瑩潤,銀毫密披,湯色杏黃
- 地理標志分類: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
- 地標批準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645號
- 地標批準時間:2011年09月13日
產品介紹

關于涌溪火青的來歷,當地還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明朝末年,在涇縣榔橋涌溪村,有一位名叫劉金的秀才,外號羅隱和尚,一年春天他在涌溪彎頭山發現一叢“金銀茶”(半邊黃葉半邊白葉的茶樹,現在也可在涌溪等茶區找到相似的芽頭白、黃的茶樹),便采回樹上的細嫩芽葉,在鍋中炒制成茶,并輾轉千里進貢皇上。由于當地生態環境十分優越,茶葉也就香味濃郁,隨被朝廷定為貢品。清代,與涌溪毗鄰的黃田村(古“洋船屋”景區)出現了巨商朱氏家族,為了他們外出行商時方便攜帶,茶農便在引鑒徽州炒青制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將茶葉揉炒、擠壓成緊結的腰圓形,由此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涌溪火青,并逐漸以其緊結重實、香濃味甘而享譽全國。

生態環境

(1)土壤地貌情況:涇縣地勢自南西向北東方向傾斜,地貌復雜,呈南高北低,南部為黃山支脈,東部為西天目山脈,境內山巒起伏,重巖疊翠,幽澗潺潺,氣候宜人。涇縣兩坐主要山峰在千米以上的都在榔橋鎮境內,境內黃子山為涇縣第一高峰,海拔1174.8米,第二高峰磨盤山海拔1024米?!稕芸h志》記載:由磨盤山南趨至涌溪山廣袤三十余里,多產美茶并杉木。這一帶山高林密,谷深溪涌,云霧繚繞,花草叢生,生態條件得天獨厚,土壤有機
質含量高,土壤PH值大多在5.8—6.5之間,非常適宜茶樹的生長。2. 水文情況:境內河流交錯,溝谷縱橫,境內主要河流四條,即徽水河、榔橋河、烏溪河、丹溪河,全長79.8公里,主要河流水質均符合國家標準,流域面積102平方公里,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表徑流95%流出境外,流入長江水系。境內小2. 型水庫14座,總庫容461.1萬立方米,萬方以上大塘78口。水力資源全鎮境內蘊藏總量為1466萬立方米,地表泉水約200多處,深山、隘谷、嶺徑、路旁均有出露,水量大小不均,四季不枯竭。
3. 氣候情況:榔橋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多山,地勢較高。由于受地形的影響,與同緯度平原地區相比,氣溫較低,降水較多,日照較少,風力較弱,且表現出垂直分異。春季氣溫回升快,雨日多;秋季氣溫下降快,雨日少。春、秋兩季短,為冬、夏過渡性季節。多年平均氣溫15.6℃,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7.6℃,極端最高溫度41.5℃,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3.2℃,極端最低氣溫-14.7℃,≥10℃積溫4954.4℃,年日照時數1946.4h,無霜期239天。歷年平均降水量1519.3mm,最多年2270.2mm,最少年970.8mm。降水以鋒面雨、鋒面氣旋雨為主。

地域范圍

涌溪火青產于安徽省涇縣榔橋鎮境內黃田、涌溪、浙溪等12個行政村一帶。榔橋鎮位于涇縣東南,地理坐標為東經118°15′18″—118°38′18″,北緯30°25′07″—30°37′52″之間。東到汀溪鄉桃嶺村,南到旌德縣云樂鄉、三溪鎮,西到茂林鎮銅山村,北到黃村鎮平垣村。涌溪火青茶園面積300公頃,年產量120噸。

品質特性

四、產品品質特性特征和產品質量安全規定1. 外在感官特征:涌溪火青風格獨特,外形似腰圓,緊結重實,色澤墨綠油潤、隱毫;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湯色嫩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微黃,勻齊成朵。

生產方式

生產涌溪火青的產地,屬遠離城鎮、廠礦和農田的山區茶園。
1. 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涌溪火青茶基地主要位于榔橋鎮黃田、涌溪、浙溪等12個村。產地環境質量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NY/T391-2000)的要求。
2. 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選用涌溪柳葉種鮮葉,要求無紫芽葉、無劣變或異味,無非茶類夾雜物。
3. 生產過程管理:按NY/T2018的規定執行。尤其要注意以下環節:①茶園肥培管理:茶園冬季增施有機肥,有機肥主要以經過腐熟的土雜肥、餅肥、欄肥等為主,施肥結合中耕松土和深耕松土時進行。②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采用農業、物理、生物防治方法。一是可采用每50畝面積掛一盞頻振式殺蟲燈殺滅蛾類,降低害蟲危害指數;二是可
根據害蟲種類,選用綠色食品許可使用的高效低毒無殘留農藥,也可用雷公
藤、除蟲菊等經濟高效、無殘留的土農藥。三是秋季采用石硫合劑封園。農
藥使用必須符合NY/T393-2000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
4. 產品收獲及產后處理的規定:一般在3月下旬開采。特級一芽二葉初展,一級一芽二葉初展和一芽二葉,二級一芽二葉,三級一芽二葉和一芽三葉初展。每批采下鮮葉要求大小、嫩度、勻度、凈度基本一致。按標準采用提手采,保持芽葉完整,無損傷。使用清潔衛生的通氣良好的竹籃、竹簍筐等用具裝放鮮葉原料,禁用布袋、塑料袋等緊壓裝運。鮮葉運送應及時,避免日曬雨淋,防止燜熱、機械損傷和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染。涌溪火青茶工藝流程分為:鮮葉-殺青-揉捻-抖頭坯-復揉-炒二坯-攤放-掰老鍋-分篩
5. 生產記錄要求:符合安徽省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管理準則(KB34/T910.3-2009),附錄C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農戶生產記錄要求。

包裝規范

1. 分級:涌溪火青茶按感官品質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每級設一個實物標準樣品,每三年換樣品一次。實物標準樣品的制備符合GB/T18795的規定。2. 標識:標志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農產品地理標志(涌溪火青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和標注形式)。
3. 貯藏、運輸:執行《綠色食品貯藏運輸準則》(NY/T1056-2006)。自然環境適宜發展茶葉生產,總的特點是:氣候溫和濕潤,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光照資源豐富,年降水量接近1800毫米,平均相對濕度達到90﹪,平均日照百分率40﹪。

產品百科
涌溪火青,安徽省涇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涌溪火青屬珠茶,生產歷史已有五百余載,曾為歷朝之貢茶。產于安徽省涇縣城東70千米涌溪山的楓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涌溪火青外形獨特美觀,顆粒細嫩重實,色澤墨綠瑩潤,銀毫密披。沖泡形似蘭花舒展,湯色杏黃明亮,清香馥郁,味濃甘爽,并有特殊清香??蓻_泡4—5次,以第2—3次最好。其具有明目清心,止渴解暑、利尿解毒、提神消膩之功效。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涌溪火青”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中文名
涌溪火青
產地名稱
安徽省涇縣
品質特點
墨綠瑩潤,銀毫密披,湯色杏黃
地理標志
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
批準文號
農業部公告第1645號
批準時間
2011年09月13日

涌溪火青產品特點

涌溪火青外在感官

涌溪火青風格獨特,外形似腰圓,緊結重實,色澤墨綠油潤、隱毫;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湯色嫩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微黃,勻齊成朵。
涌溪火青涌溪火青
各級茶葉的感官指標
級別
外形
內質
香氣
湯色
滋味
葉底
特級
腰圓緊結重實
清花香高爽持久
嫩綠鮮亮
鮮醇爽
回甘耐沖泡
嫩綠肥厚勻整成朵
一級
腰圓緊結重實
清香高爽持久
淺綠明亮
鮮厚耐泡回味甘爽
嫩黃綠肥厚成朵
二級
較圓緊結重實
栗香
黃綠較明
純正鮮濃耐泡
嫩黃綠肥壯尚勻
三級
較圓較緊
有香氣
黃綠
純正較濃
黃綠

涌溪火青理化指標

項 目
指 標
水分/% ≤
6.0
粉末/% ≤
0.5
總灰分/% ≤
6.5
水浸出物/% ≤
37.0

涌溪火青分類等級

涌溪火青茶按感官品質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每級設一個實物標準樣品,每三年換樣品一次。實物標準樣品的制備符合GB/T18795的規定。

涌溪火青產地環境

涌溪火青土壤地貌

安徽省涇縣地勢自南西向北東方向傾斜,地貌復雜,呈南高北低,南部為黃山支脈,東部為西天目山脈,境內山巒起伏,重巖疊翠,幽澗潺潺,氣候宜人。涇縣兩坐主要山峰在千米以上的都在榔橋鎮境內,境內黃子山為涇縣第一高峰,海拔1174.8米,第二高峰磨盤山海拔1024米?!?a target=_blank data-lemmaid="3076252">涇縣志》記載:由磨盤山南趨至涌溪山廣袤三十余里,多產美茶并杉木。這一帶山高林密,谷深溪涌,云霧繚繞,花草叢生,生態條件優越,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壤pH值大多在5.8—6.5之間,非常適宜茶樹的生長。

涌溪火青水文情況

涇縣境內河流交錯,溝谷縱橫,境內主要河流四條,即徽水河、榔橋河、烏溪河、丹溪河,全長79.8千米,主要河流水質均符合國家標準,流域面積102平方千米,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表徑流95%流出境外,流入長江水系。境內?。?)型水庫14座,總庫容461.1萬立方米,萬方以上大塘78口。水力資源全鎮境內蘊藏總量為1466萬立方米,地表泉水約200多處,深山、隘谷、嶺徑、路旁均有出露,水量大小不均,四季不枯竭。

涌溪火青氣候情況

涇縣榔橋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多山,地勢較高。由于受地形的影響,與同緯度平原地區相比,氣溫較低,降水較多,日照較少,風力較弱,且表現出垂直分異。春季氣溫回升快,雨日多;秋季氣溫下降快,雨日少。春、秋兩季短,為冬、夏過渡性季節。多年平均氣溫15.6℃,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7.6℃,極端最高溫度41.5℃,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3.2℃,極端最低氣溫-14.7℃,≥10℃積溫4954.4℃,年日照時數1946.4小時,無霜期239天。歷年平均降水量1519.3毫米,最多年2270.2毫米,最少年970.8毫米。降水以鋒面雨、鋒面氣旋雨為主。優越的生態地理條件,適宜的氣候和土壤,為涌溪火青產業發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環境。
涌溪火青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歷史淵源

涌溪火青產于涇縣城東70千米涌溪山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起源明朝,清代已是貢品。
據《涇縣志》記載:清順治二年(1645年)“由磨盤山南起至涌溪,廣闊三十余里,多產美茶并杉木?!笨梢娙俣嗄昵?,涌溪茶就相當有名了。清咸豐年間,火青年產量有百余擔,其中高檔火青達20%左右,為火青生產的最盛時期。清代與涌溪毗鄰的黃田村(古“洋船屋”景區)出現了巨商朱氏家族,為了他們外出行商時方便攜帶,茶農便在引鑒徽州炒青制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將茶葉揉炒、擠壓成緊結的腰圓形,由此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涌溪火青,并逐漸以其緊結重實、香濃味甘而聞名。
但以后至建國前夕,涌溪火青每況日下,瀕于絕跡。
新中國的成立,涌溪火青茶才重煥生機。
1955年,涇縣開始恢復制作火青茶,當年將極品寄往北京,請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品嘗,后國務院辦公廳專函鼓勵涌溪人民:“此茶很好,希再接再厲……”。
1979年仲夏,鄧小平同志在品嘗該茶后贊道:“涌溪火青有黃山毛峰、西湖龍井之好,以后就喝此茶?!?
2008年,涌溪火青農企聯合當地茶農成立了“安徽省涇縣火青茶葉專業合作社”,走上了“公司+農戶+合作社”的道路。
2011年,“涌溪火青”獲得安徽省地方標準的批準發布,由此對茶農加強“涌溪火青”產前、產中、產后的管理,推廣規范種植、開展品牌創建起到促進作用。

涌溪火青生產情況

2011年,涌溪火青茶園面積達300公頃,年產量120噸。
涌溪火青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產品榮譽

1982年,涌溪火青被商業部和中國茶學會聯合評定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
1988年,涌溪火青在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獲銅質獎。
1997年,機制火青被農業部茶葉檢測中心授予名茶質量證書。
1998年,涌溪火青獲農業部“名茶推薦產品”稱號。
2004年5月,涌溪火青在全國名優茶評比中經專家評審獲金獎。
2005年5月,涌溪火青在中國(蕪湖)國際茶葉博覽會中獲金獎。
2007年,涌溪火青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和“QS”認證。
2008年,“涌溪火青”又被評為“安徽省著名商標”榮譽稱號。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涌溪火青”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涌溪火青地理標志

涌溪火青地域保護范圍

涌溪火青產于安徽省涇縣榔橋鎮境內黃田、涌溪、浙溪等12個行政村一帶。榔橋鎮位于涇縣東南,地理坐標為東經118°15′18″—118°38′18″,北緯30°25′07″—30°37′52″之間。東到汀溪鄉桃嶺村,南到旌德縣云樂鄉、三溪鎮,西到茂林鎮銅山村,北到黃村鎮平垣村。

涌溪火青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涌溪火青茶基地主要位于榔橋鎮黃田、涌溪、浙溪等12個村。產地環境質量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NY/T391—2000)的要求。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選用涌溪柳葉種鮮葉,要求無紫芽葉、無劣變或異味,無非茶類夾雜物。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13張)
(3)生產過程管理:按NY/T2018的規定執行。尤其要注意以下環節:①茶園肥培管理:茶園冬季增施有機肥,有機肥主要以經過腐熟的土雜肥、餅肥、欄肥等為主,施肥結合中耕松土和深耕松土時進行。②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采用農業、物理、生物防治方法。一是可采用每50畝面積掛一盞頻振式殺蟲燈殺滅蛾類,降低害蟲危害指數;二是可根據害蟲種類,選用綠色食品許可使用的高效低毒無殘留農藥,也可用雷公藤、除蟲菊等經濟高效、無殘留的土農藥。三是秋季采用石硫合劑封園。農藥使用必須符合NY/T393-2000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
(4)產品收獲及產后處理的規定:一般在3月下旬開采。特級一芽二葉初展,一級一芽二葉初展和一芽二葉,二級一芽二葉,三級一芽二葉和一芽三葉初展。每批采下鮮葉要求大小、嫩度、勻度、凈度基本一致。按標準采用提手采,保持芽葉完整,無損傷。使用清潔衛生的通氣良好的竹籃、竹簍筐等用具裝放鮮葉原料,禁用布袋、塑料袋等緊壓裝運。鮮葉運送應及時,避免日曬雨淋,防止燜熱、機械損傷和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染。涌溪火青茶工藝流程分為:鮮葉-殺青-揉捻-抖頭坯-復揉-炒二坯-攤放-掰老鍋-分篩
(5)生產記錄要求:符合安徽省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管理準則(KB34/T910.3—2009),附錄C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農戶生產記錄要求。

涌溪火青專用標志使用

標志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農產品地理標志(涌溪火青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和標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