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小花

原產地安徽
桐城市小花茶葉開發工程指揮部辦公室

- 產地市縣: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
- 產品大類:種植業類
- 產地小類:茶葉類
- 地標證書編號:AGI02400
- 地標認證時間:2018
- 品質特點:外形舒展、色澤翠綠
- 地理標志分類: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
- 地標批準文號:國家農業農村部第40號公告
- 地標批準時間:2018年7月3日
生態環境

2.1產區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桐城地處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大別山東南麓,界于大別山主峰白馬尖與長江之間,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階梯形分布。山地坡面開寬,陽坡多于陰坡,坡度一般在20至30度之間,局部坡度達70度。市域國土總面積1546平方公里,其中,桐城小花產區內山地總面積443平方公里,全市水域總面積164平方公里。西北部山區重巒疊嶂,百壑爭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埠,傾降平緩;東南部平原阡陌縱橫,良田萬頃。
2.2氣候情況
桐城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氣溫16℃,山區年均氣溫14.5℃,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七月份,多年平均值36℃,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元月份,多年平均值零下8.4℃;年平均總日照時數1906.7小時;全年無霜期234天;全市年平均降水1262.3mm左右,山區年均降水量在1400mm以上。
2.3土壤情況
西北部山區土壤成土母質主要是酸性巖風化物,土壤PH值5.3左右,土壤深厚肥沃。
2.4水源、水質情況
境內河道交織,形成了大沙河、掛車河、龍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匯入菜子湖,流入長江。
茶園生產以自然降雨為主,正常年份年降雨量能滿足茶葉生長需要,部分茶園采取自然落差引流澆灌;山區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高,水源涵養豐富,溪澗網布,水流清澈無污染,富含礦物質,水質中性;產區內有二座中型水庫,蓄水量1.2億立方米。

地域范圍

桐城小花產于桐城市區域的大關鎮、呂亭鎮、黃甲鎮、唐灣鎮、青草鎮和龍眠街道辦事、文昌街道辦事處,共五個鎮、兩個街道辦事處的山區村。地理坐標為:北緯30°39′00″-31°16′00″,東經116°40′00″-117°09′00″。區域邊界東起呂亭鎮的洪橋村,南至青草鎮的銅鑼村,西至唐灣鎮蔡畈村,北至大關鎮的小關村。

品質特性

4.1外在感官特征
桐城小花成品茶外形舒展、色澤翠綠、形似蘭花;湯色嫩綠明亮;香氣清鮮持久有蘭花香;滋味鮮醇回甘;葉底嫩勻綠明。其獨特的品質特征是“色翠湯清、蘭香甜韻”。
4.2內在品質指標
表三 理化指標
項目指標 %
水份≤6.5
總灰份≤6.5
碎末茶≤4.0
水浸出物≥37.0
粗纖維≤14.0
4.3安全要求
產品安全水平符合GB2762. GB2763的規定。

生產方式

桐城小花產地環境符合NY5020《無公害食品茶葉產地環境條件》;
桐城小花產品符合安徽省地方標準DB34/T586的要求。
3.1獨特的種植模式
在桐城市境內適宜名優茶生產的西北部山區,建立桐城小花茶生產基地。
新建茶園采用適應本地山區氣候條件、適制桐城小花并能保持桐城小花“色翠湯清、蘭香甜韻”特色的優良品種。
提倡有機或綠色栽培管理模式。茶園施肥堅持以餅、綠有機肥為主,控制化肥用量;合理采用采摘、修剪、耕鋤、行間覆蓋等農藝措施優化茶樹健壯生產的適宜環境;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病蟲害防治方針,優先采用農業措施、理化誘控方法(色板、燈光、性引誘劑等誘殺成蟲)和生物農藥、礦物源農藥、植物源農藥進行防治,科學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盡量不使用除草劑。全市茶園全部通過了無公害認證,部分茶園達到了有機茶園、綠色食品茶園標準要求。
3.2獨特的生產過程
3.2.1選擇適宜土壤
在桐城市西北部山區選擇土壤疏松、透氣性好、有機質豐富、適宜茶樹生長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塊建立茶園,PH值在4.5至6.0之間,山地坡度小于25度,有效土層深度≥60cm。
3.2.2選用優良品種
高起點發展新茶園。優先使用當地龍眠群體種中選繁的良種,可選用大別山區近緣地域選繁的無性系良種,如舒茶早、山坡綠等,保持桐城小花“色翠湯清、蘭香甜韻”的特色。
3.2.3生產管理精細
新建基地時對照農業部的茶葉標準園要求,把好選址關、良種關和墾植關,優化茶樹健壯生長的生態環境。提倡按照有機、綠色食品茶葉生產要求加強茶園管理,實行“兩鋤一拔一深耕”方式除草和松土,在九、十月份結合茶園深翻施秋冬基肥,基肥以菜籽餅為主,非有機茶園通過測土配合施用化學肥料,做到平衡施肥。幼齡茶園和行間隙地大的茶園通過鋪草覆蓋或種植綠肥抑制雜草滋生、保土保溫。合理采用定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臺刈方式培育高產優質樹冠。
3.2.4病、蟲、草害綠色防控
選用高抗品種,注重優化茶樹健壯生長的生態環境,努力維護茶園生態系統平衡,減少病蟲害發生。主要病、蟲、草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通過農業措施、理化誘控方式、優先使用生物農藥及礦物源或植物源農藥、科學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等針對性措施,把病蟲危害控制在經濟域值范圍內。提倡采用“兩鋤一拔一深耕”和茶園行間鋪草覆蓋、套種綠肥方式控制雜草生長,盡量不使用化學除草劑。
3.2.5鮮葉原料分級收獲
鮮葉采摘時遵循及時、分批、多次、按標準采摘原則,做到勻、凈、鮮。采摘后的鮮葉做好保鮮、防劣變、防污染。及時分級付制。
3.2.6按規范流程清潔化加工
進廠鮮葉做到分級攤放、及時分級付制,嚴格按照桐城小花加工工藝流程進行規范加工,全程做到鮮葉和在制品不落地,實現清潔化。
傳統工藝流程:鮮葉攤放、鍋炒殺青(分生鍋、熟鍋)、旺炭火初烘、攤涼、復烘、提香包裝;現代工藝:鮮葉攤放、殺青、理條、熱風初烘、攤涼、復烘、提香包裝。
3.2.7生產記錄要求
建立完善的茶葉質量跟蹤記錄體系,包括相關法律文件、管理規章制度、農事活動及加工銷售等,可以追蹤到茶葉的種植條件、田間管理、分級收獲、加工及包裝、運輸、貯藏和銷售全過程。記載各種相關生產活動中的人物、時間、地點、做什么、投入多少人工、多少物資、多少成本、怎么做、效果如何等方面的信息,包括文字、數據和圖像等資料。

包裝規范

桐城小花地理標志使用管理實行“品牌、標準、標志、監管、宣傳”的“五統一”制度。
5.1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
5.1.1生產經營的茶葉符合確定的地域范圍;
5.1.2已取得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5.1.3產品嚴格按照桐城小花生產加工技術規范進行的;
5.1.4具有桐城小花市場開發經營能力。使用桐城小花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單位和個人,應與登記證書持有人鑒定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協議,協議中規定桐城小花地理標志產品生產、加工技術規定及包裝、標識使用要求,載明使用數量、范圍及相關責任義務。
5.2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享有以下權力。
5.2.1可以在產品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
5.2.2可以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進行展示、展銷等廣告宣傳;
5.3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5.3.1自覺接受登記持有人相關監督檢查;
5.3.2保證地理標志產品質量、規范產品銷售;
5.3.4規范農產品地理標志標識使用;
5.4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者,應該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持有人和標志使用人對產品質量和信譽負責。
5.5農產品標志許可使用人不準將證書轉給他人使用。未經登記證持有人許可,任何人不得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志標識。
5.6地理標志登記證持有人配合相關部門不定期開展市場檢查,接受社會監督,保證消費者合法權益。

產品百科
桐城小花,安徽省桐城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桐城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氣溫16℃,山區年均氣溫14.5℃,適宜種植花茶。桐城小花成品茶外形舒展、色澤翠綠、形似蘭花;湯色嫩綠明亮;香氣清鮮持久有蘭花香;滋味鮮醇回甘;葉底嫩勻綠明。其獨特的品質特征是“色翠湯清、蘭香甜韻”。
2018年7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準對“桐城小花”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中文名
桐城小花
產地名稱
安徽省桐城市
品質特點
外形舒展、色澤翠綠
地理標志
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
批準文號
國家農業農村部第40號公告
批準時間
2018年7月3日

桐城小花產品特點

桐城小花品質特性

桐城小花成品茶外形舒展、色澤翠綠、形似蘭花;湯色嫩綠明亮;香氣清鮮持久有蘭花香;滋味鮮醇回甘;葉底嫩勻綠明。其獨特的品質特征是“色翠湯清、蘭香甜韻”。
桐城小花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營養價值

理化指標
項目
指標%
水份
≤6.5
總灰份
≤6.5
碎末茶
≤4.0
水浸出物
≥37.0
粗纖維
≤14.0

桐城小花產地環境

桐城小花地形地貌

桐城小花(5張)
桐城地處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大別山東南麓,界于大別山主峰白馬尖與長江之間,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階梯形分布。山地坡面開寬,陽坡多于陰坡,坡度一般在20至30度之間,局部坡度達70度。市域國土總面積1546平方公里,其中,桐城小花產區內山地總面積443平方公里,全市水域總面積164平方公里。西北部山區重巒疊嶂,百壑爭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埠,傾降平緩;東南部平原阡陌縱橫,良田萬頃。

桐城小花氣候情況

桐城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氣溫16℃,山區年均氣溫14.5℃,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七月份,多年平均值36℃,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元月份,多年平均值零下8.4℃;年平均總日照時數1906.7小時;全年無霜期234天;全市年平均降水1262.3毫米左右,山區年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

桐城小花土壤情況

桐城市西北部山區土壤成土母質主要是酸性巖風化物,土壤pH值5.3左右,土壤深厚肥沃。

桐城小花水源水質

桐城市境內河道交織,形成了大沙河、掛車河、龍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匯入菜子湖,流入長江。茶園生產以自然降雨為主,正常年份年降雨量能滿足茶葉生長需要,部分茶園采取自然落差引流澆灌;山區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高,水源涵養豐富,溪澗網布,水流清澈無污染,富含礦物質,水質中性;產區內有二座中型水庫,蓄水量1.2億立方米。

桐城小花歷史淵源

桐城種茶歷史悠久,史載明朝大司馬魯山公(孫晉)宦游時得異茶籽,植之龍眠山之椒園。于是,椒園茶與顧渚、蒙頂并稱,躋身“貢品”之列,時稱椒園茶,又因其沖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
1949年后,桐城市通過引進良種,改造茶園,實行機械化制茶。
2002年,桐城市委、市政府把發展茶葉作為振興山區經濟的支柱產業,確立了山區茶葉經濟的發展戰略。

桐城小花生產情況

1998年,桐城市產桐城小花18萬千克。
2004年,桐城市種植桐城小花1400公頃,產30萬千克。

桐城小花產品榮譽

1983年,桐城小花獲得經貿部優質產品證書。
1986年,桐城小花在安徽省食品學會的會議上被評為省優質茶。
2018年7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準對“桐城小花”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桐城小花地理標志

桐城小花地域保護范圍

桐城小花的地理標志保護的區域范圍為桐城市所轄大關鎮、呂亭鎮、黃甲鎮、唐灣鎮、青草鎮、龍眠街道辦、文昌街道辦共計7個鎮(街道)33個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6°40′-117°09′,北緯30°39′-31°16′。

桐城小花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 種植模式
在桐城市境內適宜名優茶生產的西北部山區,建立桐城小花茶生產基地。
新建茶園采用適應該地山區氣候條件、適制桐城小花并能保持桐城小花“色翠湯清、蘭香甜韻”特色的優良品種。
提倡有機或綠色栽培管理模式。茶園施肥堅持以餅、綠有機肥為主,控制化肥用量;合理采用采摘、修剪、耕鋤、行間覆蓋等農藝措施優化茶樹健壯生產的適宜環境;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病蟲害防治方針,優先采用農業措施、理化誘控方法(色板、燈光、性引誘劑等誘殺成蟲)和生物農藥、礦物源農藥、植物源農藥進行防治,科學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盡量不使用除草劑。全市茶園全部通過了無公害認證,部分茶園達到了有機茶園、綠色食品茶園標準要求。
2 生產過程
2.1選擇適宜土壤
在桐城市西北部山區選擇土壤疏松、透氣性好、有機質豐富、適宜茶樹生長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塊建立茶園,pH值在4.5至6.0之間,山地坡度小于25度,有效土層深度≥60厘米。
2.2選用優良品種
高起點發展新茶園。優先使用當地龍眠群體種中選繁的良種,可選用大別山區近緣地域選繁的無性系良種,如舒茶早、山坡綠等,保持桐城小花“色翠湯清、蘭香甜韻”的特色。
2.3生產管理精細
新建基地時對照農業部的茶葉標準園要求,把好選址關、良種關和墾植關,優化茶樹健壯生長的生態環境。提倡按照有機、綠色食品茶葉生產要求加強茶園管理,實行“兩鋤一拔一深耕”方式除草和松土,在九、十月份結合茶園深翻施秋冬基肥,基肥以菜籽餅為主,非有機茶園通過測土配合施用化學肥料,做到平衡施肥。幼齡茶園和行間隙地大的茶園通過鋪草覆蓋或種植綠肥抑制雜草滋生、保土保溫。合理采用定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臺刈方式培育高產優質樹冠。
2.4病、蟲、草害綠色防控
選用高抗品種,注重優化茶樹健壯生長的生態環境,努力維護茶園生態系統平衡,減少病蟲害發生。主要病、蟲、草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通過農業措施、理化誘控方式、優先使用生物農藥及礦物源或植物源農藥、科學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等針對性措施,把病蟲危害控制在經濟域值范圍內。提倡采用“兩鋤一拔一深耕”和茶園行間鋪草覆蓋、套種綠肥方式控制雜草生長,盡量不使用化學除草劑。
2.5鮮葉原料分級收獲
鮮葉采摘時遵循及時、分批、多次、按標準采摘原則,做到勻、凈、鮮。采摘后的鮮葉做好保鮮、防劣變、防污染。及時分級付制。
2.6按規范流程清潔化加工
進廠鮮葉做到分級攤放、及時分級付制,嚴格按照桐城小花加工工藝流程進行規范加工,全程做到鮮葉和在制品不落地,實現清潔化。
傳統工藝流程:鮮葉攤放、鍋炒殺青(分生鍋、熟鍋)、旺炭火初烘、攤涼、復烘、提香包裝;現代工藝:鮮葉攤放、殺青、理條、熱風初烘、攤涼、復烘、提香包裝。
2.7生產記錄要求
建立完善的茶葉質量跟蹤記錄體系,包括相關法律文件、管理規章制度、農事活動及加工銷售等,可以追蹤到茶葉的種植條件、田間管理、分級收獲、加工及包裝、運輸、貯藏和銷售全過程。記載各種相關生產活動中的人物、時間、地點、做什么、投入多少人工、多少物資、多少成本、怎么做、效果如何等方面的信息,包括文字、數據和圖像等資料。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產品安全水平符合GB 2762-2017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1-2018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百草枯等43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的規定。
桐城小花產地環境符合NY 5020-2001 無公害食品 茶葉產地環境條件。
桐城小花產品符合安徽省地方標準DB34-T 586-2006 桐城小花茶的要求。

桐城小花專用標志使用

桐城小花地理標志使用管理實行“品牌、標準、標志、監管、宣傳”的“五統一”制度。
1 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
1.1生產經營的茶葉符合確定的地域范圍;
1.2已取得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1.3產品嚴格按照桐城小花生產加工技術規范進行的;
1.4具有桐城小花市場開發經營能力。使用桐城小花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單位和個人,應與登記證書持有人鑒定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協議,協議中規定桐城小花地理標志產品生產、加工技術規定及包裝、標識使用要求,載明使用數量、范圍及相關責任義務。
2 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享有以下權力。
2.1可以在產品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
2.2可以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進行展示、展銷等廣告宣傳;
3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3.1自覺接受登記持有人相關監督檢查;
3.2保證地理標志產品質量、規范產品銷售;
3.4規范農產品地理標志標識使用;
4 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者,應該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持有人和標志使用人對產品質量和信譽負責。
5 農產品標志許可使用人不準將證書轉給他人使用。未經登記證持有人許可,任何人不得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志標識。
6 地理標志登記證持有人配合相關部門不定期開展市場檢查,接受社會監督,保證消費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