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大米

原產地安徽
含山縣糧油行業協會

- 產地市縣: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
- 產品大類:種植業類
- 產地小類:糧食類
- 地標證書編號:AGI02019
- 地標認證時間:2017
- 品質特點:柔軟爽滑,軟而不粘
- 地理標志分類: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
- 地標批準文號:國家農業部2017年第2486號公告
- 地標批準時間:2017年1月10日
生態環境

1. 地貌特征: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群山環抱,丘圩交錯。2. 氣候: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2216小時,≥10℃積溫5262℃,其中水稻生長季節日照時數≥850小時、有效積溫≥3700℃。年平均氣溫15.6℃,無霜期312天,其中水稻生長季節平均氣溫≥25℃,抽穗灌漿期晝夜溫差≥10℃。年平均降水1046mm,其中水稻生長期間降水700mm左右。3. 土壤:土壤為血馬肝田和沙泥田,土壤平均PH值6.5-7.0,有機質含量≥2.5%,全氮含量為≥1.2g/kg、有效磷平均含量≥15mg/kg、速效鉀平均含量為≥120mg/kg。土壤環境質量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2008)》的規定。4. 水源、水質:灌溉水源以河流和水庫為主,水質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的規定。5. 環境空氣:環境空氣質量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2級標準。

地域范圍

含山大米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包括運漕鎮、環峰鎮、陶廠鎮、銅閘鎮等4個鎮,主要集中在裕溪河、牛屯河和得勝河流域,東經117°53′-118°13′,北緯31°24′-31°43′,保護面積約15萬畝。

品質特性

1. 外觀品質:米粒細長,長寬比≥3.0;晶瑩剔透,潔白有光澤;堊白度≤2.5%。2. 食味品質:大米蒸煮后口感醇香,光澤度好, 柔軟爽滑,軟而不粘;冷飯具有軟韌性,色澤如常,不回生。3. 內在品質指標:直鏈淀粉含量15-17%,膠稠度≥65mm,蛋白質含量≥7.5%,含有鋅和硒等微量元素。4. 質量安全規定:水稻生產全過程建立生產記錄檔案,記錄檔案應妥善保存2年以上,以利可追溯性檢查。產地環境符合《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NY/T391-2013)》,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 大米(NY/T419-2014)》的規定。

生產方式

1. 產地要求:產地屬于平原圩區,生態條件良好。農田平整,水源充足,灌溉便利,道路通達。2. 種植模式:油菜-水稻、綠肥-水稻、冬閑田-水稻。3. 季節安排:水稻播種期5月上中旬,栽插期6月上中旬,齊穗期8月中旬,收獲期9月下旬。4. 品種范圍:選用品質達到《優質稻谷(GB/T17891-1999)》2級及以上標準的中秈稻品種,生育期135天左右。種子質量符合《糧食作物種子質量標準—禾谷類(GB4404.1-2008)》的規定。5. 生產控制:5.1. 播栽:采用旱育秧方式,實行規?;?、標準化、工廠化育秧,精量播種,旱育旱管,秧齡15-25天。機插大田每畝基本苗6-8萬,寬行窄植栽插,并做到淺、勻、直、穩。5.2. 肥水管理:肥料運籌:每畝施純氮13-15kg,氮、磷、鉀之比為1:0.5:0.8?;收伎偸┓柿康?0%,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推廣秸稈還田和綠肥還田;分蘗肥占總施肥量的30%;穗肥占總施肥量的15%;粒肥占總施肥量的5%。水漿管理:實行淺濕干“好氣灌溉”,適時烤田,收割前7天左右斷水。5.3. 病蟲草害防治:采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協調應用農業、生物、物理等綜合防治措施。以農業防治為基礎,重點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品種,寬窄行栽插等措施。優先采用生物、物理防治措施,保護與利用天敵,使用生物農藥,推廣稻鴨(漁)共生模式。采用殺蟲燈、性誘劑等誘殺害蟲。輔以化學防治,重點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品種,實行達標防治、適期防治、對癥下藥和統防統治。農藥使用符合《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T8321-2000)》的規定。5.4. 收獲:采用聯合收割機適期收獲稻谷。5.5. 烘干:采用低溫循環式谷物烘干工藝。烘干后的稻谷水分在14-16%,爆腰率增值不超過3%。實行單收、單貯,嚴禁不同品種混貯。5.6. 加工:應用現代化稻米加工設備及先進加工工藝,加工機械具備二次色選和拋光功能。其工藝流程:稻谷清理(原糧→初清→除稗→去石→磁選→凈谷)→礱谷(凈谷→礱谷→稻殼分離→谷糙分離→凈糙)→碾米(凈糙→碾米→拋光→白米分級→色選)→計量包裝。大米加工用水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成品大米質量符合《大米(GB1354-2009)》2級標準和《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GB14881-2013)》。

包裝規范

1. 使用要求: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標識。1.1. 生產經營的大米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范圍;1.2. 已取得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1.3. 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范開展生產經營活動;1.4. 具有含山大米市場開發經營能力。使用含山大米農產品地理標志,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協議,在協議中載明使用的數量、范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持有人不得向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人收取使用費。2. 標識標注方法:2.1. 含山大米地理標志使用管理實施“品牌、標準、標識、監管、宣傳”的“五統一”制度。2.2. 可以在銷售產品的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2.3. 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志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2.4. 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人自覺接受登記持有人的監督檢查;2.5. 標志使用人保證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產品百科
含山大米,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馬鞍山市含山縣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2216小時,年平均氣溫15.6℃,其中水稻生長季節平均氣溫≥25℃,抽穗灌漿期晝夜溫差≥10℃。年平均降水1046毫米,其中水稻生長期間降水700毫米左右,適宜種植水稻。含山大米,米粒細長,長寬比≥3.0;晶瑩剔透,潔白有光澤;堊白度≤2.5%。大米蒸煮后口感醇香,光澤度好,柔軟爽滑,軟而不粘;冷飯具有軟韌性,色澤如常,不回生。
2017年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含山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中文名
含山大米
產地名稱
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
品質特點
柔軟爽滑,軟而不粘
地理標志
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
批準文號
國家農業部2017年第2486號公告
批準時間
2017年1月10日

含山大米產品特點

含山大米品質特性

含山大米,米粒細長,長寬比≥3.0;晶瑩剔透,潔白有光澤;堊白度≤2.5%。大米蒸煮后口感醇香,光澤度好,柔軟爽滑,軟而不粘;冷飯具有軟韌性,色澤如常,不回生。直鏈淀粉含量15-17%,膠稠度≥65毫米,蛋白質含量≥7.5%,含有鋅和硒等微量元素。

含山大米藥用價值

大米,入脾、胃、肺經,具有補中益氣、滋陰潤肺、健脾和胃、除煩渴的作用。古代養生家倡導“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陰虧虛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經常喝點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發,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皮膚干燥等不適。
含山大米含山大米

含山大米產地環境

  • 地貌特征
馬鞍山市含山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群山環抱,丘圩交錯。
  • 氣候
馬鞍山市含山縣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2216小時,≥10℃積溫5262℃,其中水稻生長季節日照時數≥850小時、有效積溫≥3700℃。年平均氣溫15.6℃,無霜期312天,其中水稻生長季節平均氣溫≥25℃,抽穗灌漿期晝夜溫差≥10℃。年平均降水1046毫米,其中水稻生長期間降水700毫米左右。
  • 土壤
馬鞍山市含山縣土壤為血馬肝田和沙泥田,土壤平均pH值6.5-7.0,有機質含量≥2.5%,全氮含量為≥1.2克/千克、有效磷平均含量≥15毫克/千克、速效鉀平均含量為≥120毫克/千克。土壤環境質量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2008)》的規定。
  • 水源、水質
馬鞍山市含山縣灌溉水源以河流和水庫為主,水質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的規定。
  • 環境空氣
馬鞍山市含山縣環境空氣質量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2級標準。
含山大米含山大米

含山大米歷史淵源

含山縣水稻種植歷史久遠,據含山縣志記載,早在5000多年前的凌家灘遺址和3000多年前仙蹤大城敦遺址就發現了水稻種植的遺跡。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安徽民政季刊》記載,含山縣普通農作物和特用農作物種植面積29.37萬畝,其中水稻26.4萬畝,占89.87%,含山縣產米79.2萬擔。
20世紀70年代以前,含山縣運漕鎮一直是周邊縣區大米貿易活動最頻繁的集散地,其地理位置居無為、巢湖、蕪湖中心地帶,水運條件十分便利,米行數量有50多家,有蕪湖小米市之稱。
2015年,含山縣成立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
含山大米含山大米

含山大米生產情況

截至2016年底,馬鞍山市含山縣含山大米保護面積約15萬畝。
截至2017年底,馬鞍山市含山縣夏種期間,含山縣水稻種植面積約為雜交稻12.6萬畝、常規稻6.9萬畝,機插秧面積5.5萬畝。
含山大米含山大米

含山大米產品榮譽

2017年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含山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含山大米含山大米

含山大米地理標志

含山大米地域保護范圍

含山大米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包括運漕鎮、環峰鎮、陶廠鎮、銅閘鎮等4個鎮,主要集中在裕溪河、牛屯河和得勝河流域,東經117°53′-118°13′,北緯31°24′-31°43′。

含山大米質量技術要求

  • 安全規定
水稻生產全過程建立生產記錄檔案,記錄檔案應妥善保存2年以上,以利可追溯性檢查。產地環境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NY/T391-2013)》,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大米(NY/T419-2014)》的規定。
  • 特定生產方式
產地要求:產地屬于平原圩區,生態條件良好。農田平整,水源充足,灌溉便利,道路通達。
種植模式:油菜-水稻、綠肥-水稻、冬閑田-水稻。
季節安排:水稻播種期5月上中旬,栽插期6月上中旬,齊穗期8月中旬,收獲期9月下旬。
品種范圍:選用品質達到《優質稻谷(GB/T17891-1999)》2級及以上標準的中秈稻品種,生育期135天左右。種子質量符合《糧食作物種子質量標準—禾谷類(GB4404.1-2008)》的規定。
生產控制:
播栽:采用旱育秧方式,實行規?;?、標準化、工廠化育秧,精量播種,旱育旱管,秧齡15-25天。機插大田每畝基本苗6-8萬,寬行窄植栽插,并做到淺、勻、直、穩。
肥水管理:肥料運籌:每畝施純氮13-15千克,氮、磷、鉀之比為1:0.5:0.8?;收伎偸┓柿康?0%,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推廣秸稈還田和綠肥還田;分蘗肥占總施肥量的30%;穗肥占總施肥量的15%;粒肥占總施肥量的5%。水漿管理:實行淺濕干“好氣灌溉”,適時烤田,收割前7天左右斷水。
病蟲草害防治:采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協調應用農業、生物、物理等綜合防治措施。以農業防治為基礎,重點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品種,寬窄行栽插等措施。優先采用生物、物理防治措施,保護與利用天敵,使用生物農藥,推廣稻鴨(漁)共生模式。采用殺蟲燈、性誘劑等誘殺害蟲。輔以化學防治,重點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品種,實行達標防治、適期防治、對癥下藥和統防統治。農藥使用符合《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T8321-2000)》的規定。
收獲:采用聯合收割機適期收獲稻谷。
烘干:采用低溫循環式谷物烘干工藝。烘干后的稻谷水分在14-16%,爆腰率增值不超過3%。實行單收、單貯,嚴禁不同品種混貯。
加工:應用現代化稻米加工設備及先進加工工藝,加工機械具備二次色選和拋光功能。其工藝流程:稻谷清理(原糧→初清→除稗→去石→磁選→凈谷)→礱谷(凈谷→礱谷→稻殼分離→谷糙分離→凈糙)→碾米(凈糙→碾米→拋光→白米分級→色選)→計量包裝。大米加工用水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成品大米質量符合《大米(GB1354-2009)》2級標準和《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GB14881-2013)》。
  • 包裝標識相關規定
使用要求: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標識。
生產經營的大米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范圍;
已取得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范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具有含山大米市場開發經營能力。使用含山大米農產品地理標志,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協議,在協議中載明使用的數量、范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持有人不得向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人收取使用費。
標識標注方法:
含山大米地理標志使用管理實施“品牌、標準、標識、監管、宣傳”的“五統一”制度。
可以在銷售產品的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
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志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
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人自覺接受登記持有人的監督檢查;
標志使用人保證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